孩子專注力不足?破解『坐唔定』的真相與對策

當孩子在課堂、做功課時容易分心,很多家長第一時間會擔心:「係咪有專注力不足?」事實上,孩子偶爾活躍或難以集中注意力,是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。要分辨這是否只是「好動」,還是與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有關,關鍵在於觀察持續時間與影響程度。了解多一點,家長就能以更冷靜、理性的方式,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支援與節奏。

Q1:醫生,我個仔經常學習時不能專注,是ADHD的徵兆嗎?
A1:未必。注意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,通常在兒童階段開始顯現。不過,孩子坐不定未必一定與ADHD有關。個性活潑、學習環境嘈雜、情緒波動、睡眠不足或學業壓力等,都可能令孩子難以集中。

若情況持續一段時間,並已影響學習表現或日常生活,建議家長盡早諮詢專業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,作出全面評估以確定成因。

Q2:家長應該觀察哪些行為來初步判斷?
A2: 家長可留意以下五方面表現:

  1. 專注力差:經常無法完成簡單任務,例如畫畫、拼圖、做功課或玩遊戲,容易半途而廢。
  2. 過度好動:六歲以上仍難以在課堂、用餐或等候時保持安靜,經常搖晃、離開座位或弄其他東西。
  3. 容易分心:即使在安靜環境下(如家中寫功課)仍被細微聲音或畫面吸引,難以維持專注。
  4. 粗心健忘:經常忘記事情、遺漏功課或文具,需要反覆提醒。
  5. 衝動與情緒控制弱:打斷別人談話、爭玩具、輪候時失控,或對小挫折反應過激。

如孩子出現其中兩項或以上情況,而且影響學習或社交,家長可考慮進一步評估。

Q3:如果懷疑小朋友有ADHD,家長應該可以怎麼辨?
A3:當懷疑子女有 ADHD 時,請保持冷靜。建議依循以下步驟應對:

1. 初步觀察與學校溝通
首先,系統性地記錄孩子在不同場合(如家中、學校)的專注力、活動量及衝動控制的行為表現。主動與學校老師溝通,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社交狀況,以獲得全面的資訊。

2. 尋求專業評估
評估主要有公營和私營兩個途徑:

  • 公營途徑: 經醫生或學校轉介至醫院管理局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。
  • 私營途徑: 直接約見私家醫生或心理學家

如何選擇專家?

精神科醫生: 負責確立醫學診斷及處方藥物。

臨床心理學家: 進行詳細的心理評估及提供非藥物治療(如行為治療)。

教育心理學家: 專注於評估學習困難,並向學校提供教學及考試調適建議。

3. 採取綜合治療方案
確診後,最有效的方案是「多模式治療」,結合以下幾方面:

  • 藥物治療: 由精神科醫生主理,是處理 ADHD 核心症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  • 行為治療與家長管教訓練: 學習有效的管教技巧,並訓練孩子的組織和社交能力。
  • 學校支援: 與校方合作,為孩子爭取合適的學習支援或考試調適。
  • 社區資源:善用非政府機構(如香港心理衛生會、明愛)提供的訓練課程和家長支援小組,作為輔助。

總結而言,及早識別、專業評估和綜合支援,是幫助孩子發揮潛能、健康成長的關鍵。

A4:孩子確診為ADHD後,有甚麼治療方法?
Q4: ADHD的治療與支援可大致分為三個主要層面:

  1. 藥物治療(按個別情況決定):精神科醫生可視乎孩子的症狀及需要,處方中樞神經刺激劑或非刺激劑藥物,以改善專注力、衝動及情緒控制。
  2. 學校與行為支援:學校可為學生制定個別教育計劃(IEP),透過明確的學習指引、視覺提示及分段目標,幫助孩子提升課堂投入度與自信心。
  3. 家長訓練與家庭介入:家長可參加親職教育課程,學習行為管理技巧,例如獎勵制度、拆解任務及加強正面行為,以促進孩子在家庭及學校的適應能力。

當孩子出現「坐不定」或專注困難的情況時,家長最重要是保持冷靜與耐心。孩子的行為背後,往往並非「故意」,而是需要被理解和引導。透過觀察、與學校合作、及早尋求專業意見,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與成長節奏。

記住——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,孩子也能一步步進步。你的關懷與陪伴,正是他最重要的力量。

#專注力不足 #ADHD #過度活躍症 #孩子坐唔定 #兒童發展 #兒童精神健康 #家長支援 #親職教育 #精神科醫生 #心理學家建議 #學習困難 #行為訓練 #家校合作 #臨床心理評估 #兒童心理發展 #精神健康教育 #專注力訓練 #家庭教育 #了解孩子 #孩子成長 #drelkicheung

張凱棋醫生 Dr. Elki

精神科專科醫生 張凱棋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