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妮姐事件揭胰臟癌風險 醫生拆解「隱形殺手」真相與照護重點

雪妮姐事件揭胰臟癌風險 醫生拆解「隱形殺手」真相與照護重點

近日,資深藝人雪妮姐(熊雪妮)不幸確診胰臟癌,並引發家庭悲劇,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。腫瘤科專科邵祖德醫生指出,儘管胰臟癌並非本港最常見的癌症,其致死率卻偏高,主要因早期症狀不明顯,患者多在病情進入中晚期才被確診,令治療選擇受限,成效亦難以保證。一旦確診,對患者及其家屬而言,往往是一場沉重的身心挑戰。邵醫生在訪問中深入剖析胰臟癌的病徵、治療方式及照護重點,冀能提升大眾對這種癌症的認識。

發病率不高但殺傷力強 早期症狀近乎「無聲」
邵醫生指出,胰臟癌多見於年長人士,不是常見的癌症類型,但死亡率卻相對偏高,原因是早期幾乎沒有症狀。患者初期或出現面黃、尿液變深、胃口差等症狀,真正出現疼痛,已多為晚期現象,代表腫瘤可能已擴散至鄰近神經或器官。

診斷困難 高危人士應定期檢查
由於胰臟位置較深,傳統身體檢查難以察覺早期病變。即使使用腫瘤指標如 CA19-9,其靈敏度有限,並不足以作為篩查工具。邵醫生解釋想早期診斷實在不容易,臉黃(由黃疸引致)是比較顯然易見的初步徵兆。

較有效的診斷工具包括電腦掃描(CT)或磁力共振(MRI),但費用偏高,未必人人能負擔。因此,他建議高風險人士,如有家族病史、長期吸煙、酗酒或患有糖尿病者,應每兩年進行一次詳細影像檢查,以作預防性監測。

手術成效有限 治癒率僅約兩成
胰臟癌的治療以手術為首選,但前提是腫瘤未有擴散至其他組織。即使順利完成,治癒率亦僅約兩成。如腫瘤已無法切除,則會考慮其他治療方法,如膽道支架置入以紓緩患者的黃疸症狀。

家屬壓力沉重 需關注高危因素
胰臟癌除了對患者構成挑戰,對照顧者亦是一大壓力來源。邵醫生提醒,家屬應了解並留意高風險因素,包括家族史、吸煙、酗酒、糖尿病及慢性胰臟炎等。如親屬屬高危群組,應提高警覺,及早檢查。

對於患者本身,雖然沒有特定飲食能預防胰臟癌,但良好的生活習慣依然重要。「若本身有吸煙或酗酒習慣,一定要戒煙戒酒。」邵醫生指出,即使是吸二手煙亦會對患者健康造成影響。

胰臟癌雖非本港最普遍的癌症,卻因潛伏期長、惡化快而被視為「隱形殺手」。市民,尤其是高危群組,應提高警覺,定期檢查,若有相關症狀,應及早求醫。

©2025 MHAF 醫療健康推廣協會 | All Rights Reserved. | Terms and Conditions

查詢報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