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防禦腸癌對健康的威脅
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,大多數人僅在出現某些症狀時,才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患癌,例如便血、長期便秘或腹瀉。然而,這些症狀通常代表大腸癌已經發展到較後期的階段。為了預防大腸癌,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。一旦出現任何異常,定期檢查不僅可以及早發現及治療,提高治癒的可能性,還能即時切除可能發展成癌症的瘜肉。
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患上大腸癌,然而,這種癌症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最為常見。大腸癌的風險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例如,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士,特別是直系親屬,或患有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、潰瘍性結腸炎或連氏綜合症的人,這些人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高。此外,不良的生活習慣也與大腸癌的形成有關。過量攝取加工食品和紅肉、缺乏適當的體能活動、肥胖、吸煙及飲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。因此,建議年滿50歲人士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。而上述的高風險群組,最好提早開始進行大腸鏡檢查,以便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,提高生存及治癒率。
為確保檢查準確及安全,患者需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進行一些準備工作。在檢查前三天,應避免攝入高纖維食物,例如,蔬菜、水果和麥片等,並只攝入低渣食品;檢查的前一天,建議僅攝取流質食物,如稀粥和清湯,但要注意避免過多飲用奶類飲品,以確保腸道清晰可視,便於醫生進行詳細檢查。此外,患者應依醫囑服用腸道清瀉藥物;若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藥、抗凝血藥或有心臟起搏器等情況,應提前告知醫生,以便作出適當調整。檢查當天,應保持空腹至少六小時,以減低麻醉期間有異物入侵肺部的風險。
檢查開始前,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置入靜脈針管,並為其注射鎮靜及麻醉藥物。隨後,醫生會使用一根前端配有攝影鏡頭的導管作檢查。導管柔韌而細長,會通過患者的肛門進入腸道,醫生可實時觀察下消化道的情況,並檢查肛門、直腸、結腸及盲腸等部位是否存在異常瘜肉或腫瘤。如發現任何可疑病變,醫生會即時進行組織取樣送檢,或進行切除瘜肉的手術。
大腸鏡檢查結束後,患者可能會感覺腹脹、腸鳴或肛門疼痛等不適,但這些情況通常為暫時性,在休息後便會自然緩解,患者可適度活動以減輕不適。檢查過程中,為了增加檢查範圍和可視性,醫生會向腸道內注入氣體,以擴張腸壁。因此,檢查後短暫放屁過多為正常現象,有助排出體內殘留的氣體。醫生也可能選用較易被人體吸收的二氧化碳作為注入氣體,此舉能減輕檢查後的腹脹不適。如在檢查後出現異常情況,例如劇烈的腹痛、嘔吐、發燒或出血等,患者應立即通知醫生。
大腸鏡檢查不僅有助早期發現和治療腸癌等腸道問題,更可幫助患者在異常情況出現時及早採取醫療措施。醫生通常會在檢查後給予進一步的指導和建議,例如飲食調整方案、特別用藥指示或後續覆診安排等,患者應遵從醫囑,確保順利康復。

外科專科醫生 王喬峯醫生
©2025 MHAF 醫療健康推廣協會 | All Rights Reserved. | Terms and Conditions